据《人民日报》报道,教育部日前发布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》,针对目前存在的本科教学不受重视、少数教授不上课等问题,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,尤其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。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今后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将成为一项基本制度,不给本科生上课的,不得聘为教授。新华社发表评论指出,让教授回到课堂,是“教授”这一职称的应有之义,更是对“以教学为中心、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本质回归。但现实是,“教授不上课”在国内一些高校中成为“惯例”:一些高校高楼漂亮,知名教授学者身影难觅。
常识之所以需要重申,肯定是常识受到蔑视,而明规则不彰,潜规则盛行,必定暗含自己的密码。那么,某些教授为何不乐意给本科生上课,而且说不乐意就不乐意,居然可以“得逞”呢?《光明日报》对此密码进行了破解。评论说,一是根据高校现行的评价体系,给本科生上课并不是对教授的必须要求;二是一些教授身兼各种校内外职务,即便有心,也可能没有时间、精力给本科生上课。评论貌似委婉地说道,还有一些教授忙于当官、经商、走穴、赚外快,让他们给本科生上课,更是分身无术。《羊城晚报》干脆直截了当地说,是因为扭曲的利益取向。单就社会讲学来讲,人家给的钱,要比给本科生上课所得高得多,更何况除得利外,还可得名。现在各学校为了排名,很重视科研成果的奖励,同样的时间,花在科研上,要比花在教学上效益大得多。窃以为说到利益取向,招收进修生、办MBA班赚得盆满钵满,恐怕也是大学乐见甚至驱使教授远离本科教学的因素之一。
症结找到了,那就对症下药,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成为一项基本制度,不给本科生上课的,不得聘为教授,可算是改革考评机制。但靠硬性规定将教授们“抓回”课堂,就算“抓回”来了,教授们的心能否定在课堂上,也很难说。为此,《光明日报》评论还给出了治本措施。其一,应提高教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,亦即“高薪养学”,让学者不再为生活所迫。其二,大学应该继续去行政化,不再让行政人员掌握职称和学术评价的话语权,这是根本性的措施,大学如果不能去行政化,即便在“高薪养学”下,教授也会争着当官,因为至关重要的学术权力仍被行政人员所掌握。这都有“他山之石”可以借鉴,国外一些大学的教授之所以愿意给本科生上课,一方面因为教授认为给本科生上课是自己天然的、不可推卸的职责,另一方面也因为大学给予教授高薪待遇,并辅以学术机制作保障。教授既不用当官,也不用经商下海、走穴赶场,就能过上优渥的生活,在专心于学术研究的同时,有时间、精力给本科生上课。
所谓“谈钱并不伤感情”,姑且相信这是治本之道,但接下来的问题是,解决了教授的后顾之忧,让他们安心回到课堂,教授就能胜任本科教学吗?乍看这是个伪问题,堂堂教授带得了硕士生、博士生,给本科生上课当是小菜一碟。就如我们认为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是常识,但常识却被颠覆一样,在某些教授能否胜任本科教学问题上,人们最好也不要想当然,现实中,教授上课令学生昏昏欲睡乃至逃课者大有人在,这固然和某些大学生混文凭的态度有关,与某些教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也有很大干系。无他,硕士生、博士生比较注重自身研究意识的形成,上课时点拨一下就可以了;而本科生则要求知识传授的相对系统化,要照顾他们的接受能力,调动他们的听课兴趣,这就需要在课程安排方面大花心思。
相传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,不懂就改,力求做到她们能懂。教授如何做到授课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确实是门学问。何况如今的本科生多为“90后”,思想活跃、个性张扬,并不是可以随意糊弄的老妪呢。“当你在课堂上准备不足时,学生们立刻就会有反应,或心不在焉,或表情困惑。而且一旦在课堂上出现错误,孩子们会直言不讳地指出,这对教师都是考验。”这恐怕不是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于亭个人的感受。